看着跪在面前的杨国忠,微微皱眉道:“你起来吧,这事我都知道了!”
杨国忠站起身来说道:“陛下!那哥舒翰的行为如此乖悖异常,若不是心怀不轨,怎会如此行事?他现在手握重兵,又在潼关按兵不动,臣担心他与叛军勾结,想要对国家不利啊!”
杨国忠见李隆基有些犹豫,又继续说道:“陛下,如今叛军猖獗,哥舒翰却不思进取,只顾着扩充自己的势力。若再让他这样下去,潼关恐将不保,长安也会陷入危险之中啊!臣恳请陛下下令,责成哥舒翰出关迎敌,如果他肯出关,那就证明他还忠于陛下。如果他推托不出,就必然包藏祸心,陛下不能不防!”
李隆基眉头紧锁,陷入了沉思。他深知杨国忠所言并非毫无道理,哥舒翰手握重兵在潼关按兵不动,确实令人心生疑虑。
“宰相所言,朕会斟酌!”
杨国忠却不肯罢休,他上前一步,急切地说道:“陛下,此事关乎国家存亡,刻不容缓啊!哥舒翰若真有二心,后果不堪设想。陛下乃万乘之尊,当以江山社稷为重!”
李隆基心中烦闷,站起身来,在殿中踱步。此时的大唐,风雨飘摇,安禄山的叛军气势汹汹,而朝廷内部也矛盾重重。他既担心哥舒翰真的与叛军勾结,又害怕贸然下令会逼反哥舒翰,使局势更加恶化。
“传朕旨意,催哥舒翰出关迎战!”
杨国忠听到李隆基终于下定决心催哥舒翰出战,心中暗喜,表面上却装作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,磕头谢恩道:“陛下圣明!臣一心只为朝廷着想,只希望能早日平定叛乱,保我大唐江山社稷安稳!”
“我知道你一片赤诚,一心为国,时候也不早了,你也回去休息吧!”
杨国忠离开皇宫,回到府里。想想哥舒翰手中的二十万大军,总觉得不妥,拿出笔来,写了一封密信。
杨国忠召开一名家丁,对他说道:“你带着此书信,马上去剑南道通知剑南节度副使崔圆,储存粮食等用品,以备不时之需!”
家丁领命而去。
杨国忠在安山起兵反叛之时,就兼任剑南节度使,剑南节度使辖区相当于现在的四川中部。杨国忠早就谋划好了退路,如果叛军或哥舒翰攻入长安,他就南逃到四川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