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情小说网 > 其他类型 > 名正言顺朱允熥朱元璋 > 第三百九十三章 躲清净(2/6)
下,若是太上皇陛下奉祀祖陵,可遣宗室、勋戚代祀。”

    看看,陈迪这样的说法就是很多官员认为最好的。

    这根本就不需要老朱亲自回去,派几个姓朱的宗室回去,或者是派遣外戚、勋贵回去,这就足够了,这也是彰显了老朱的孝道。

    朱允熥就板着脸问道,“太上皇为何这个时候要回去,你等岂能不知?”

    看到陈迪没回话,朱允熥直接说道,“至正三年春濠州大旱,次年又是大旱,随即就是蝗灾、瘟疫。”

    有些话基本上就不用挑明了,说到底就是五十五年前,老朱的父母、大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先后饿死,现在到了他们的忌日了。

    朱允熥继续说道,“太上皇一向最重人伦亲情,汝等岂能不知。现在太上皇本已退位、身体康健,回乡祭祖有何不妥?”

    这就是有些不讲理了,文武百官担心老朱的身体,生怕他在半路上出了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到那时候就不只是大事,甚至会让一些阴谋论的人认为推动老朱回乡的朱允熥背负骂名,因为老朱绝对不能在宫外出事。

    甚至再多想一点,假如真的到了那一天,老朱也要在宗族、勋贵以及文武百官的关注中重病,要不然很多人就会觉得承康皇帝学的是李世民。

    或者极端一点,有些人编排野史,就是老朱成了齐桓公,朱允熥这个得皇位都是他软禁老朱,或者是使用什么手段了。

    这些担心不是多余,因为很多人不信正史,只信野史或者道听途说。

    朱允熥拂袖而去了,这也是选择在早朝末尾说事的原因,方便拂袖而去,免得有更多的争论。

    不过朱允熥也明白,即使他拂袖而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,可是一些文武官员该商议的还是商议,想要劝谏的还是会劝谏。

    这么做也是百官的为官之道,他们对于很多的事情有着自己的见解很正常,有着自己的立场、观点,也根本不足为奇。

    即使是高度集权如老朱,他在位的时候一些官员也会提出自己的政见,在很多的时候也有确实不会完全和老朱一致。

    徐辉祖和李景隆以及常升就成为了很多文武官员去攀谈的对象了,因为有些事情看起来这三人也是最适合去劝谏的。